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Science杂志6月下载量最多的文章包括:(实验室管理)
One H5N1 Paper Finally Goes to Press; Second Greenlighted
Martin Enserink, Jon Cohen
May 4, 2012; 336:529-530
在经过数月的争论之后,《自然》杂志5月2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Yoshihiro Kawaoka小组的变异禽流感研究论文。
去年,Kawaoka小组和荷兰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Ron Fouchier小组在实验室分别研发出人造致命性禽流感病毒H5N1。由于可能对人类的危害性,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NSABB)要求其保密部分研究细节,并对其实验数据进行了再评估(科学网相关报道)。NSABB于今年3月30日在评估后表示,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在修改后发表。美国政府也在4月表示同意发表该论文。
Kawaoka说,该研究表明,比关注特殊突变更重要的是筛选突变所带来的性状。
此外,荷兰政府近日也同意Fouchier小组将修改手稿递交给《科学》杂志。
Life Sciences at a Crossroads: Respiratory Transmissible H5N1
Michael T. Osterholm, Donald A. Henderson
Feb 17, 2012; 335:801-802
十字路口的生命科学:呼吸道传染病毒H5N1(实验室管理)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Dentistry
Ann Gibbons
May 25, 2012; 336:973-975
人体不能及时适应现代饮食,这能为临床医学和牙病治疗带来什么启示?在5月28至30日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举行的“人类齿颚演化:对牙科学和畸齿矫正学的启示”大会上,库奇纳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牙科学者和食品科学家携起手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会议指出,古人类与其他灵长类一样也面临牙病问题,但那是上了年纪之后的结果。两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上只有2%的牙齿是蛀牙,牙周病和咬合不正等问题也难觅其踪。传统饮食甚至使得1940年代的澳大利亚土著依然拥有一口漂亮的牙齿(食用大量糖类植物的土著人则反之)。但是,耕作使牙齿开始恶化,新石器时代的第一批农民吃上了富含糖类的谷子,牙齿也开始变坏,约9%的人有蛀牙。不过人们也吃很多粗纤维食物,情况还不算太坏,公元前1330年至1350年间死亡的埃及人的93具骸骨上的牙齿就相当不错。同时,吃粗粮也有利于颌部发育,咀嚼的压力刺激了牙槽骨的生长,使儿童的下颌更加强健,能避免咬合不正问题。古埃及人的上下门齿接合平顺,而不像吃惯了精制食品导致下颌小于上颌的现代人那样不齐。
在欧洲,直至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为希腊带来食糖之前,只有不到10%的人有蛀牙。中世纪蛀牙数量继续增加,但在1800年至1850年,蛀牙数量开始猛增,当时英国控制了西印度群岛,大量进口糖。1874年英国降低了糖税,精制糖开始影响各阶层人士的口腔酸碱度,唾液变得更酸,珐琅质更易被溶解,因此蛀牙越来越多。1950年代,欧美50%至90%的人口患有蛀牙。牙病也极大地年轻化,2-5岁的儿童蛀牙数量上升。到20世纪后期,咬合不正问题更加蔓延,目前10个美国青少年里9个存在咬合不正,智齿问题是古人类的10倍,柔软的精加工现代饮食严重弱化了人类的颌部。这些研究说明,现代人牙病的罪魁祸首不像之前很多研究认为的是农业发展,而是工业革命。
研究者建议用纤维水果里的果糖来替代,水果会将糖类带入肠道,而不是在口腔吸收。但是,解决之道并不是从饮食中移除精制糖类回复古代饮食那样简单。考虑到口腔环境的复杂程度,研究者还需要弄清糖类如何影响口内菌群,以及糖类、菌群、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互动。
至少目前来说,我们的牙齿并未进化出对抗软饮料的良策。演化是赶不上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Death of California Researcher Spurs Investigation
Greg Miller
May 11, 2012; 336:659-659
地方和联邦卫生机构调查位于加州旧金山的退伍军人事务局医学中心的25岁助理研究员理查德·丁(Richard Din)的死亡。丁于4月28日死于脑膜炎球菌病,当局认为他在实验室工作时受到了这种细菌的感染。
Metabolite Profiling Identifies a Key Role for Glycine in Rapid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Mohit Jain, Roland Nilsson, Sonia Sharma, Nikhil Madhusudhan, Toshimori Kitami, Amanda L. Souza, Ran Kafri, Marc W. Kirschner, Clary B. Clish, Vamsi K. Mootha
May 25, 2012; 336:1040-1044
研究人员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癌症代谢分析,获得了首个癌细胞代谢图谱,并发现了癌细胞对于一种氨基酸:甘氨酸的特殊喜好,快速扩增的癌细胞常常需要甘氨酸。
近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就知道癌细胞有一些奇特的“胃口”,能以异于正常细胞的方式吞噬葡萄糖。但葡萄糖摄入只是癌症代谢的一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就检测了60种已充分研究的癌细胞系,分析了这些快速分裂细胞中消耗或者释放的超过200种代谢产物,从中获得了首个癌症代谢大型图谱,并指出了最小的氨基酸:甘氨酸在癌细胞增殖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称为CORE(COnsumption and RElease) 图谱的方法,可用于检测代谢产物通量——机体中化学反应的前体和产物。在大部分实验中,研究人员分析代谢产物的时候,通常采用的都是某个时间点上对代谢产物水平进行快照检测,但是这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拍照一样,无法揭示快速交通中的情况,比如说,这种检测就不能找到哪种代谢产物属于细胞中快速消耗或者分解的代谢物。
研究组成员利用CORE图谱技术分析了NCI-60,这是60种多年来各个科学团队进行研究过的癌细胞系合集,这些分属于九种癌症类型的癌细胞系的药物敏感性数据,基因和蛋白活性,以及细胞分裂频率等等,目前都已经公开。最新研究汇集的相关代谢物信息也已经公开。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AL Effector PthXo1 Bound to Its DNA Target
Amanda Nga-Sze Mak, Philip Bradley, Raul A. Cernadas, Adam J. Bogdanove, Barry L. Stoddard
Feb 10, 2012; 335:716-719
研究人员发现来源于植物病原菌中的一类蛋白质是如何发现并结合植物基因组中特定序列的2年半时间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已经在迅速的利用这一发现。(实验室管理)
关键词:Science杂志 文章盘点 禽流感 脑膜炎球菌病 实验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