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解析微生物-螳螂共生菌特殊组成
库巴扎新闻列表 | 2012-09-27

      来自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消息,上海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aphthol radical couplings determin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nantiomeric excess of dalesconols in Daldinia eschscholzii”的文章,揭示了特境微生物-螳螂共生菌Daldinia eschscholzii的几种炭壳菌聚酮的特殊结构来源,以及构象机理,这将有助于促进免疫抑制聚酮化合物等的人工合成。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Catalog采购助手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谭仁祥教授,早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海洋研究院W. Fenical实验室和瑞士洛桑大学药学院K.Hostettmann实验室做访问教授。199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方面的科研工作。A标签抗体

     去年谭仁祥教授研究组对特境微生物-螳螂共生菌Daldinia eschscholzii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这种菌的4类新骨架及6个新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免疫抑制活性。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抑制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一研究对创制新型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研究人员也发现此种共生菌IFB—TL01产生的炭壳菌聚酮(dalesconols)A和B,以及同系物C结构特殊,在这一基础上,研究人员又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特殊结构,发现炭壳菌聚酮A和B,C的特殊结构和立体性均是来自1,3,6,8 -四羟基萘,1,3,8-三羟基萘和1,8-二羟基萘自由基的混杂和阻转异构选择(Atroposelective)。

    并且研究人员发现此前观察到的对映体过量(enantiomeric excess)也是由于萘酚二聚体中间体的特殊构象造成的,后者正是漆酶配体。

    了解机体内简单分子如何构建,对于生物技术操作,以及研发复制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进一步解析了微生物-螳螂共生菌Daldinia eschscholzii的特殊组成,对于了解免疫抑制聚酮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线索。

 

关键词:Everlab云端实验室    采购专家   微生物-螳螂共生菌  萘酚二聚体中间体

 

联系我们

Tel: 400-686-3973

E-mail: cobazaar@cobazaar.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Copyright 2008-2022 北京库巴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天秀路10号中国农大国际创业园3号楼三层3003
京ICP备12026984号-1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83531 |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213号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